羅老一號火箭發射失敗 衝擊南韓太空計劃發展 歷經七次延宕,南韓探空火箭-韓國太空發射器一號(又稱「羅老一號」),終於在8月25日於韓國羅老太空中心發射升空。這次預計將南韓自製的「科技衛星二號」送入太空軌道,不過最後因為技術問題,導致衛星無法順利進入太空軌道,而墜毀於大氣層之中。 不論對南韓的太空計畫發展或是民心士氣而言,這次發射失利無疑是項沈重打擊。不過南韓總統李明博對於這次火箭發射失利,表示「成功了一半」,到底李明博此番話的背後用意與南韓發展太空計畫的企圖為何,值得我們探究。  南韓穩步推動軍事航太計劃發展 南韓在1996年制定了20年(至2015年)航太規劃,該計畫主要內容為運載火箭與人造衛星的研製與發射工作、建 建築設計設太空中心等。雖然韓國在稍後遭逢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不過一待經濟復甦之後,隨即投注高額的經費在太空計劃上。 2003年初,韓國官方投資3.23億美元開始進行羅老太空中心的興建工程。這座南韓首座的太空中心佔地5.11平方公里,位於南韓首府首爾南方485公 里的羅老(Naro)島上,基礎工程已於2008年完工,太空中心設施包括發射台、控制站、雷達追蹤站、火箭測試設備等。 為達到擠身太空大國的目標,南韓政府在2005年宣布將在未來10年投入41億美元、招募3600位航太專家,用於研製衛星和發射載具、建設太空中心、進 行航太技術開發和推展國際合作等。同年,發表《宇宙開發振興基本計畫》,具體制定了 賣房子宇宙開發專案的詳細目標與推展日程。預計2017年啟動探月軌道飛船一 號的研發計畫,2020年發射升空、2021啟動探月軌道飛船二號的研發計畫,2025年進行發射。 雖然南韓的太空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規模無法與美、俄等太空大國相較,但是目前為止仍收到部分成果。1993和1997年分別成功進行了KSR-1和2號 固態燃料火箭的試飛、2002年11月又進行了首枚液態燃料火箭KSR-3號的試飛計畫,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研製輕型低軌道火箭載具。 1992年時,南韓擁有首顆小型衛星「我們的星」、1995年有了首顆商業通信衛星「韓星一號」、1999年擁有首顆多用途遙感衛星、2006年7月成 功發射第二枚多用途衛星,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吳哥窟B以色列之後,第6個具備優於1公尺解析度光學遙感能力的國家。目前南韓已具備小型科學實驗衛星 的仿製、測試與改進設計的能量。 在載人太空計劃方面,儘管南韓當前還沒有發射載人火箭或太空梭的能力。不過仍不惜花費鉅資培訓太空人。南韓在2005年與俄羅斯簽訂航太合作議定書,斥 資2800萬美元由俄羅斯代為培訓太空人。2008年4月,首位韓國女太空人李素妍搭乘俄羅斯聯合號火箭進入太空。南韓太空計劃的發展模式 與戰後多數新興國家一樣,南韓國防工業在獨立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直倚賴美製武器設備做為核心。1970年代,隨著南韓的工業與經濟實力起飛,在政府 的支持與美國國防工業互惠協議的協助下,開始發展南韓的國防工業。雖然規 租屋模無法與歐美軍事大國相較,但是仍繳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 依循過往國防工業的成功發展模式,南韓在1989年成立航空宇宙研究院,從此逐步整合國內所有航太資源發展太空計畫。2005年12月頒布《宇宙開發振興法》,依據該法於隔年12月建立了國家宇宙委員會。 國家宇宙委員會由主管科學技術產業的副總理擔任委員長,14名委員包括國防部、外交部、國家情報院院長、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院長(KARI)和國防發展局 局長等。國家宇宙委員會為太空計劃最高主管機構,集中政府航太研發機構與民間企業能量,推展太空計劃發展。透過共同管理,分工落實,使民用與軍用航太項目 能夠密切地結合起來。 目前南韓的衛星和火箭研製機構主要為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韓 情趣用品國科學技術院、電子通信研究院和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參與航太計畫的民間企業,包括韓國航太、現代電子、韓國電信公司、大韓航空公司、大康公司和金星資訊等10多家韓國指標性企業。 其中,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和電子通信研究院是韓國衛星計畫的兩個主要執行機構。航空宇宙研究院負責通信衛星、海洋衛星與探空火箭等計畫、電子通信研究院則與韓國電信公司合作發展通信衛星技術、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則負責小型科學試驗衛星的研製計畫。 由於太空產業起步較晚,使得韓國政府採取「借雞下蛋」的發展模式,以跟上周邊國家太空計畫的腳步。透過政府、科學研究機構、航太企業三步走的方式,與美、俄、印度與歐盟等航太大國密切地合作,利用外國火箭搭載南韓自製的衛星,以確保民用與 面膜軍事太空應用的需要。 不過儘管如此,南韓在關鍵太空技術上仍仰人鼻息,使得南韓想一躍成為太空大國充滿諸多陰影。這次火箭發射失利,肇因為南韓在太空發展計畫中始終未充分從俄羅斯獲得火箭與衛星分離的技術轉讓,卻執意倉促發射所致。 韓國發展太空計畫的軍事目的 首先,是制天權的獲取。萊特兄弟在1903年發明飛機,將人類帶向三度空間的作戰模式。蘇聯在1957年將首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進一步標誌著人類的戰略空疆由天空向外太空延伸。隨著近年來太空科技的不斷突飛猛進,「制天權」的概念也因而應運而生。 由於C4ISR系統在現代化戰爭中扮演的關鍵作用,使得未來戰爭的打擊重心由前線轉向攻擊敵方的C4ISR系統。而太空系統為C4ISR重要的支援與運行 基礎,無論是監視、戰場 燒烤偵察、定位導航、戰場評估都要倚靠衛星等太空系統協助。因此,在現代化戰爭中,奪取制天權為打贏資訊化戰爭的基本要素。對於現代化 軍隊而言,爭奪制天權更甚於制空權、制海權、制陸權與制電磁權的奪取。 正因為制天權是如此地重要,日本、印度、中國大陸等亞洲主要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加強對太空計畫的投資。在上個世紀末,南韓發表《戰略空軍建設發展規劃》,其規劃核心是將其空軍打造為一支航空與太空一體化部隊。 依據此一規劃構想,首先將在2015年之前建立「太空作戰基礎體系」,接者為太空作戰能力的建構。透過組建太空作戰部隊,負責對南韓軍事衛星進行管理,並進一步建立飛彈預警系統,以因應北韓的飛彈威脅。 其次,降低對美軍之依賴。韓戰期間,美軍部隊由仁川登陸,結束了韓戰初期北韓人 租房子民軍在朝鮮半島的一連串勝利,最後並將北韓部隊阻絕在38度線以北。從此之 後,長期駐紮於南韓的美軍部隊,成為威嚇北韓南侵的主要力量。也因此,朝鮮半島的戰時作戰指揮權一直由駐韓美軍所負責。 近年來,隨著南韓自主國防力量的提升、美國國力的式微、美國東亞戰略收縮等諸多因素,使得美韓同盟關係並不如美日同盟關係般穩固。正因為如此,美國同意在2012年時,將朝鮮半島的戰時作戰指揮權交還給南韓軍方。 由於南韓方面普遍地認為,在美軍移交戰時作戰指揮權的同時,也將對駐韓美軍有所調整。因此,有必要藉由太空計畫進一步地增強偵察、監視、 預警等能力,以因應充滿不確定性的東北亞局勢。 最後,雖然南韓將太空計劃定位為「和平用途」,不過由於民用與軍用太空科技的界線日趨模糊,兩者之間可以輕易轉換。例?票貼p:探空火箭的技術可以用作為發展彈道飛彈的用途上。由此可知,發展民用太空技術可作為日後南韓發展戰略武器的後盾。 目前除了與北韓長期敵對外,南韓也與日本有著獨島(日本稱竹島)的主權糾紛。發展戰略武器雖然可能會造成區域情勢的緊張,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對北韓與日本達到部分程度地戰略威嚇效果。 對南韓而言,這次火箭發射計畫失敗或許是項沉重打擊,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能從中找到南韓太空計劃的盲點與缺失,並加以逐一改進,實踐太空大國的夢想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畢竟美俄的太空計畫也是在一連串挫折與失敗中發展,並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 本文刊登在青年日報國際安全論壇,2009.9.29 )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房屋買賣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16drvlu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